曹操屠城几次 是真的吗

个人博客 501 0

曹操屠城几次 是真的吗 第1张

1、曹操屠城的历史记载出处

(1)最早的记载曹操屠城的史书是三国时期吴国人韦曜所著的《吴书》以及同为吴人所著的《曹瞒传》。内容如下:

韦曜的《吴书》记载:

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谦被诏,乃上书曰……。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曹瞒传》则说:

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2)西晋的陈寿著《三国志》,也对于此事有所记载,内容如下:

曹操屠城几次 是真的吗 第2张

(三国志)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初平)四年夏,太祖还军定陶。下邳厥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陶谦传》记载为: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兴平元年,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恐,欲走归丹阳,会张邈叛迎吕布,太祖还击布。

(3)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的范晔著《后汉书》,对于屠徐州问题,也有记载,内容如下:

《后汉书陶谦传》记载:由斯渐乱,下邳厥宣自称天子,谦始与和从,后遂杀之而并其众。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这些都是离曹操时期最近的史料文献,所以可以拿出来分析总结。

2、关于这些史料的可信度分析

(1)东吴的《吴书》,尤其是《曹瞒传》传记本身用曹操的小名为传记名,其对于曹操的贬损态度,所以这2部书对于曹操的描述,目前要打个问号。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把它定义为不可靠,因为后面分析才能看出它对于曹操屠城事件描述的真伪。

(2)南朝刘宋人范晔的《后汉书》相距东汉末年时间较久,其所写已经不是第一手资料,时空跨度大。如在一些描述时间和内容上,直接照抄《吴书》,出现了前后时间线明显错误的问题。表现出了治史的不严谨。

(3)《三国志》为蜀人陈寿做,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在材料的取舍上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所以就目前来看《三国志》的可信度是最高,

3、《吴书》曹操屠城内容的分析

《吴书》

内容其主要意思是:曹操打算讨伐徐州,但是又担心徐州兵力强大,于是上表汉帝,下令各州郡罢除州郡地方部队。汉帝于是下诏,要求各州罢兵,而徐州陶谦上书,以各种理由反对,不执行。曹操知道后才发兵进攻徐州。

解读:

(1)曹操初次讨伐徐州,是在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陶谦和一个叫做阙宣的徐州豪强联合起来,攻打了泰山郡的华县和费县,侵略任城国。泰山郡、任城国属于兖州,陶谦主动来攻打这些地方,曹操刚刚成为兖州牧。

(2)但是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才迎汉献帝的。当时曹操自己是兖州牧,其部队也属于汉帝下诏罢兵的对象。

(3)当时关东各地多数是响应讨伐董卓的,汉帝在长安为董卓部属所控制,其所下的诏书,特别是要求各地军阀交出兵权的诏书。

4、《曹瞒传》曹操屠城内容分析

《曹瞒传》

把曹操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攻徐州的彭城会战和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为了报仇再攻徐州的战况混在一起来说,同时又增加了曹军南下取虑、睢陵、夏丘各县,大肆屠杀百姓的内容,这样就把曹操在两次攻徐州所产生的伤亡,故意写在一起,以达到扩大屠杀规模的目的。
其次,是篡改作战过程。

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曹操攻徐州,当时曹父还未被杀,曹操也不是为了报仇,因此那次进攻,其实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军事行动,并无特别的杀戮行为。

《三国志》记载,当时陶谦自以为军力不弱,于是在彭城与进攻的曹军展开大会战,估计双方参战兵力都有数万人。

《三国志陶谦传》记载的很详细: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两军彭城会战的结果是:陶谦军惨败,仅仅战死的士兵就有上万人,这还不算曹操军的战死人数。由于两军是在彭城外面的泗水河边展开会战的,因此,战死者的尸体一时之间竟然堵塞了泗水。这里是双方的死亡,并不是屠城造成的死亡,后世很多人,将泗水不流,归结为曹操屠城后的结果。

《曹瞒传》把前一年的普通作战死人情况,故意与第二年曹操来报仇作战的情况不加区分和在一起写,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夸大杀人的情势,以突显曹操的残暴。而实际上,从没有听说泗水当时曾经两次为之不流。

《后汉书陶谦传》就更加不靠谱了。其中认为“泗水为之不流”的原因,是曹操屠杀取虑、睢陵、夏丘三城的数十万男女百姓导致的。其实读一下《水经注泗水篇》,或者看看东汉历史地图,不难发现,这三个城,根本就不在泗水边上,甚至取虑、夏丘城距离泗水都有数十里。
试问,这三城距离泗水如此远,即使曹军对城市百姓进行了杀戮,那么又是怎么堵塞的泗水呢?难道是曹军搬运数十万尸体几十里,再去放到泗水河里堵塞河道?显然曹军没有道理去干这样的搬运工作。

但在《曹瞒传》里,战死的陶谦士兵,身份就变成了“男女”(男女指百姓,军队一般交战中没有女人);死亡人数,则从万数改成了“数万”;死亡形式,也从会战中战死变成了“坑杀”。

曹军南下泗南三县屠杀百姓若干,导致的情景是:“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意思是这三个县里,不仅男女百姓都给杀光了,甚至连鸡犬等家畜都光了。这个南下杀三县是编造的,因为这是曹操第一次征徐州,并未到达这个地方。

曹操屠城几次 是真的吗 第3张

(后汉书)

5、《后汉书》曹操屠城内容分析

《后汉书》里,照搬了上面《曹瞒传》这些编造的内容。因为照搬,所以时期先后都出现了严重的逻辑错误。

曹操第一次攻徐州,时间是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秋季,起因是徐州军侵占了兖州泰山郡的华、费二县,并攻略了任城国的地界。曹操为了教训一下陶谦,发兵攻徐州。军队从定陶出发,向东南到了彭城,与陶谦军发生了彭城会战,胜利之后,继续向东扫荡,前后攻克了十余座城市(包括彭城会战以前),最后转向北进入兖州泰山郡,收复了此前被徐州军占领的华、费二县,战役结束。

曹操的第二次攻徐州之战,时间是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夏季,起因是曹父一家百口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为报父仇,起兵攻徐州。军队大致从鄄城出发,还是向东南到了彭城。这次,陶谦吸取上一年的教训,不敢进行会战,都躲进城池中固守。曹军由彭城向东攻击前进,一路攻克五座城池,一直攻到了陶谦的老巢郯城(时为徐州治所),但是郯城城防坚固,曹军攻城不下,又继续向东略地到东海,再转身返回,在郯城与刘备、曹豹等人打了一仗,刘备战败退入郯城。曹军继续西返,又攻克了此前没有攻下来的襄贲。

此时,突然发生兖州叛乱、吕布袭占兖州事件,曹军立马火速返回兖州,第二次攻徐州结束,时间是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五月。

范晔的《后汉书》,竟然把曹父被杀以及曹操为报仇攻徐州的时间,都写为初平四年,显然这时候曹父并未被杀,写成了曹操第一次攻徐州的时间,实在是大错而特错。

屠杀人数,《后汉书》这段记载,不仅有“鸡犬无余”,还有“无复行迹”,更有“泗水为之不流”,比之《曹瞒传》的“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以及“泗水水为不流”的内容,其照搬《曹瞒传》是确证无疑的。而屠杀数据的夸大计算更是耸人听闻。

6、《吴书》和《后汉书》对曹操在进攻徐州路线上的错误

第一次攻徐州的进军路线,先发生彭城会战,再收复费、华等被侵占的兖州地盘。

《曹瞒传》和《后汉书》都写曹军曾绕道南下泗南三县去搞屠杀,但是对于曹军是在什么情况下绕道南下的,却各有说法。

《曹瞒传》写为:“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意思是:曹操从彭城向郯城东进,陶谦率部据守武原,曹军过不去,于是绕道南下再去郯城,这是说绕道是发生在到郯城以前。

《后汉书》又不同,其认为:“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这个意思是:陶谦退守郯城,曹操跟进攻城不克,在回军的半路上绕道跑去泗南三县搞了屠杀百姓。

这里,一个说攻郯城以前绕道屠杀,一个说攻郯城不克以后回军绕道屠杀,显然,时间上不能相互吻合。为何这样?范晔想必也是认为《曹瞒传》写曹军因攻不下武原就绕道四百多里实在是不合理,就改编为曹操回军半路上再绕道。不过,这个改编并不高明,一样存在漏洞。

曹操屠城几次 是真的吗 第4张

(吴书和后汉书等对曹操进攻徐州提供的路线图)

仔细看看地图,就可以知道,从彭城到陶谦的州治郯城,其里程也不过302汉里(约126千米)。曹操自彭城东进郯城,目的只有一个,找陶谦报仇。所以,《三国志》记载的很准确,当时曹军的作战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陶谦所在的郯城进行的。因为曹操很想攻下郯城,干掉杀父仇人陶谦。
曹军一面攻郯城,攻不下,就转向附近的城池攻打,企图吸引陶谦出城增援。陶谦还真的派兵出城了,就是刘备、曹豹截击曹操的作战。不过曹军早有准备,结果可想而知,刘备战败退回郯城,继续死守。
试想,曹军一路攻克五座城池,包括彭城、傅阳,一直打过郯城到东海。曹操为了从彭城进军郯城,本身路程不过302汉里,却要绕道南下440汉里,再绕回来(还要440汉里),这一南下再返回,一共是880汉里。曹军是想把自己累死吗?有如此愚蠢的曹操吗?

7、曹操到底有没有屠徐州呢?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裴松之注引了一句东晋著名史学家孙盛对此事的评论,内容如下:“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

孙盛对于曹操的残戮行为,无疑是反对的,所谓“过矣”不错。

最关键的是,孙盛告诉了我们曹操所残戮的对象是什么人,是“谦属部”。属部,也即部下、部属之意。也就是说:被残戮的对象是陶谦的部属,或者说是陶谦的守城部队,而并非城里男女百姓。

孙盛为东晋史学家,以刚直不阿,治史严谨著称。距离曹操时期不远,其当时应能看到第一手的徐州之战相关史料。孙盛也没有为曹操遮掩的必要,他为了忠实记载其顶头上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在枋头的败绩,甚至不顾桓温的杀身灭门威胁。以孙盛的评语而言,曹操确实在讨伐徐州的所经过地区,对陶谦的部属进行了报复性的杀戮。

也就是城里能当兵参战的成年男子以及若干正规军,作为陶谦部属,被曹操在攻破城池后报复性杀戮。所以后来荀彧曾对曹操说:“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所谓“父兄之耻”,可能就是代指这些被杀的成年男子。

总之,曹操兴平元年攻徐州(第二次攻打徐州),乃是为父报仇之举动,曾经杀戮为陶谦抵抗曹军进攻的陶谦部属若干人。但是曹操并未屠杀徐州男女百姓。第一次攻打徐州泗水不流是双方都有死亡造成的,并不存在第二次泗水为之不留。

《后汉书》《曹瞒传》包括后来照搬这些的文献资料来做实曹操屠城,都无法解释能写出《短歌行》、《观沧海》、《蒿里行》等诗词的曹操形成鲜明的冲突,

8、后世对曹操的评价

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1952年毛主席视察河南安阳,他对着工作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他在这里扩建了设施,还实行著名的屯田制,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继而为之后统一全国打下基础。而且当时北方边境,鲜卑、匈奴、乌丸,西羌扎堆,还有各种农民起义军起义,曹操南征北战30年,基本解决了这些祸乱。

曹操被抹黑,最早是在宋朝南迁后,当时的送人觉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忠,这是品德上最大的诟病,再加上理学家的渲染,以及南北宋政权对北方金国势力的憎恶,曹操的形象丑化,连带着《三国志》都被口诛笔伐。

再后来,元朝的统治,令民众对来自北方的势力深恶痛绝,这时的曹操成了典型的反面人物,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成了大奸大恶的名言。到了明初,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集结了民间说唱把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

毛主席这样评价曹操: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对身边工作人员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标签: 曹操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