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筷子巷在哪个地方?有什么来历?

个人博客 7891 1

江西筷子巷在哪个地方?有什么来历? 第1张

一说到江西筷子巷,很多河南,湖北的人都会提到自己的祖上是从江西筷子巷迁来的。58侠客小编的祖上也是如此,今天就来详细说说江西筷子巷的那些事情。

一、江西筷子巷在哪个地方?

江西有六个筷子巷

在江西,“筷子巷”这个地名不仅南昌有,丰城县、鄱阳县、分宜县、余干县、永修县也各有一条筷子巷。摊开江西省地图,这些“筷子巷”都处于赣江中下游及环鄱阳湖地区,即“江西填湖广”最大的人口迁出地。

58侠客搜了下百度地图,能查到好几个筷子巷。不过是哪个已经不重要了。比较筷子巷只是个迁移集散地,我们这些迁出的人只需要记住,我们来自这里,铭记祖辈就可以了。

(下图:百度地图,查询到的南昌筷子巷)

江西筷子巷在哪个地方?有什么来历? 第2张

1、南昌筷子巷

①南昌筷子巷名字的由来

筷子巷(今筷子街)的由来,民间有3种说法:

一是:小巷长而窄,形似筷子。靠象山南路一端稍宽,靠上塘塍街一端更窄。

二是:“筷子巷”是客家先民叫出来的巷名,寓意“早生贵子、快生贵子”,是以“快子” ,谐音叫“筷子”。

三是:小巷住户多为富商土豪,希望子孙科举高中、快着紫袍,于是把“快紫”叫做“筷子”。

②南昌府筷子巷的地理位置

居赣江之滨的南昌府筷子巷(现南昌市筷子街),在古代是非常繁华且多为名门富贾聚居之地,官府就在此专门设立了移民管理机构,为迁出人口登记造册,办理移民的相关手续。此巷与“瓦子角”相距500米,共同承担了历代移民集散中心的功能。

2、鄱阳筷子巷

在如今的湖北、安徽的许多族谱中,记载先祖于明初自“江右饶州府鄱阳莲湖筷子巷”迁来……

①鄱阳筷子巷名字的由来

鄱阳筷子巷的得名,因当时的手工业——蔑器,据说从前那条街以蔑器闻名,是古时鄱阳县城有名的手工业街。

②以前的鄱阳全城共有88条巷弄,其中便有“筷子巷”,因为是当时鄱阳的商业中心,便于周边移民的临时安置。据鄱阳地名资料记载:鄱阳筷子巷在明初时期,周边移民由陆路到此集中,再到鄱阳湖边瓦屑坝乘船北上。因此,“鄱阳筷子巷、瓦屑坝”与“南昌筷子巷、瓦子角”以及“吉安府泰和鹅颈丘”,共同构成了“江西迁湖广”的三角形移民转运中心。

③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浪潮将原有的老地名给覆盖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鄱阳县城原有的老街巷都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与宽阔的城市街道。古老的“鄱阳筷子巷”只存在于江西移民后裔的记忆深处……

二、江西筷子巷的来历

在中国移民的历史上,“江西填湖广”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关于江西移民的传说,主要来自于江西瓦屑坝和南昌筷子巷这两大地区。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两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

江西的筷子巷得名,大抵也和生产竹器有关,很多古代的地名都与当地的产业有关。如鄱阳县的筷子巷就是因竹器行业集中于一地而得名。作为古代移民集散地的筷子巷,究竟是南昌筷子巷还是指的其他府州县的筷子巷?现在主要的观点认为是位于江西省的筷子巷。

江西筷子巷在哪个地方?有什么来历? 第3张

翻阅古籍,我们可以看到:

《河南省志·民俗志》称“江西迁来的移民中,明末清初迁来的占绝大多数。其中,许多来自江西省乐平县瓦西坝筷子巷……”。江西省乐平县是否有筷子巷不得而知,但乐平县人外迁必然要走鄱阳县,穿过鄱阳县城内筷子巷到瓦屑坝渡口乘船才是合理的路径。

《古姓史话》载:“洪武二年(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而临川县有筷子巷却无瓦屑沟(坝),乐平县亦无瓦西坝而有筷子巷的。 这类将其他地方的筷子巷当作移民集散地,很有可能是移民后裔对先祖迁徙过程的误记。因此,某些家谱中记载的始迁地是值得怀疑的。

在众多民间传说中,我们认为不管这样的移民潮是否真实发生过,但是不可否认,江西移民的后代构成了今天的湖南、湖北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集体记忆也好,这两者之间都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移民文化与根祖认同,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人口大迁移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大家庭。

三、江西筷子巷迁出姓氏

这就比较多了,几乎百家姓大部分,曹氏,熊氏,李氏、黄氏、张氏……,百家姓你自己想了!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二十八日夜,朱元璋的北伐军在徐达率领下攻占元朝京都大都,正式宣告了统治中国九十八年的元朝终结。朱元璋在军事上一直非常重视洪都(南昌)这个要塞地区,它是隔断陈友谅与张士诚联盟的长江要径之处,也是扼控陈友谅战武夷的重要关口。这里原本为陈友谅盘踞之地,鄱阳之战后该地完全统归于朱元璋之手,他迅速封朱文正为南昌王,接管该地。

江西筷子巷在哪个地方?有什么来历? 第4张

有史载:“鄱当元季,保障西南为吴公宏,保障东北有于公光,率先纳士,太祖嘉之,故罹患稍浅,大姓之多,想原于此意。”就是说鄱阳和南昌地区在吴宏和于光当邑令之时纳士强郡,抗击外患,使该地区免受罹患,故而社会稳定人口稠密。

当朱文正受封南昌王后部分从军将士随之落籍于此,此外还有陈友谅占据时遗留的军弁,致使该地区人口密集成份复杂,土地分配不适应人口的需要。为了自己亲侄王位的稳定,必须要进行人口疏散与重整。朱元璋权衡利弊,决定以江西人口填充湖广。这一政令下达,江西鄱阳抚州等地引起很大的波动。

硝烟战火刚熄,惊魂甫定的百姓们又要面临移徙他乡,鄱阳的生民心情犹如鄱阳湖水,潮汐难定。据说当年许多人都不愿意离乡他去,熟土难离和恋乡情结促使些被征遣的民众纷纷逃躲深山,有的投靠地方势力来保护。执行移民抽调工作的里胥官吏便使出诈计:放流言说居住筷子巷的人不作抽丁移徙之列。

于是一些人都逃到这里企图躲过遣迁恶运,结果在一夜之间,逃到这里的百姓如笼捕鸡,反手绳缚捆绑押上去九江口集屯,再分船调拨发往楚北、湘岳之地。当时被强行遣迁的百姓多为底层平民和劳动者,因没有文化,且世代不曾远徙,亦未经世面。加之动乱年代区辖多变,许多人对自己原居地的府州县名不甚知晓,只记住自己被缚捆之地筷子巷为始发之地。

于是代代相传,遂成记忆习惯。当然也有迁民非是这种状况而来的,有的是作为官派,叫带职受迁。有的是厌倦了江西鄱阳湖地水患和战乱,想找一块没有战乱没有水患的安全之地作栖息而自愿迁徙。有的为兄弟很多,家大口阔,又无田少地的农民,谋求异地分散定居可解决眼下的住房田产不足而自愿迁徒他乡。

这些人虽然不是来自筷子巷,但因筷子巷是当时的标志性的地名,且筷子为汉民族每日每时用食的必须工具,是饱肚可人之物,拿起筷子就想起老家,长此以往将此地作为迁移始发地,先祖老家的代名词而代代流传。至今这个名字成为明初中国大地移民运动的响亮文化符号,成为鄂、豫、湘移民史上颇巨影响铭刻千秋的历史地名。

三、筷子巷的得名

有3种说法。一是:小巷长而窄,形似筷子。确实如此,靠象山南路一端稍宽,靠上塘塍街一端更窄。二是:希望早生贵子、快生贵子,是以“快子” ,谐音叫“筷子”。三是:小巷住户多为富商土豪,希望子孙科举高中、快着紫袍,于是把“快紫”叫做“筷子”。

在1935年以前,今天的孺子路西段并不是马路, 而是抚河的支流。清澈的河水可以一直流进西湖,再流进东湖、南湖、北湖,最后从城北流进贤士湖、青山湖、艾溪湖直到流入赣江。 抚河的支流上有水关桥、 陈家桥、 跃龙桥,连通南北两岸。

筷子巷在抚河支流的南岸,民居沿河岸而建。临水聚财,故自古以来筷子巷都是有钱人居住的地方。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筷子巷还遗存了不少明清时期的豪宅。民国初期的江西首富包竺峰就居住在此,百姓传说的包家大屋更是闻名遐迩。

江西筷子巷在哪个地方?有什么来历? 第5张

近年来,时常会有湖北湖南安徽人来筷子巷寻根问祖。他们的家谱上清楚地写着,他们的祖先在明朝初年从江西迁徙,末站就是筷子巷。

元朝末年,由于连年战乱,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因此,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之后,就下令从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等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据历史资料统计:仅湖北一省,明初迁入的移民数就达180万人,其中约130万人是从江西迁入。从湖北湖南现存的家谱来看,其人口中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当年“江西填湖广”的移民主要出自南昌、 吉安、 九江、饶州四府。官府在筷子巷设立了移民专门管理机构,于是,筷子巷就成为了南昌府吉安府一批又一批移民的聚集之处。这些移民的家谱有的甚至记载了背井离乡的最后一站——南昌古城筷子巷。

欢迎留言姓+辈,说不定就有人能看到,并找你哦!

标签: 人物相关 生活知识 历史文化

发表评论 (已有1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1-01-13 22:14:21

我也来自筷子?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