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遗址的特点

个人博客 279 0

磁山文化遗址的特点 第1张

磁山文化的特点  

(一)资源奇特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太行山东簏,武安市南17公里磁山二街台地上。东依鼓山,西邻磁山铁矿,南傍洺河,面积约14万多平方米。发掘中发现房址、灰坑、粮窖,共出土文物5000余件,其中有石器、骨器、陶器和祭祀品。出土的陶器中配套的炊具陶盂和支架在造型上达到了审美和使用的统一;粟黍的出土,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从出土物中可以看出,家鸡的饲养,核桃的栽培,黍的种植堪称世界之最,被专家评定为磁山文化的代表,具有全国各地其它历史文化资源无可替代的奇特性。

(二)历史久远

磁山文化在时代顺序上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有机动联系起来,它为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链环,填补了我国这一时期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据出土的两件木炭标本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碳一14测定,磁山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至少有8000多年,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证明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母系氏族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支文化类型。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不仅表明8000多年前磁山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且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年代提前到8000多年的历史。磁山文化对远古社会、经济发展史的研究价值颇高,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命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知名度高

磁山文化在国内外学术界、考古界、知名度高。它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1976年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委托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等专家一行亲临磁山文化遗址指导发掘,并对遗址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全国性磁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86年在邯郸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几十人,会后由河北出版社出版了《磁山文化论文集》。1990年中国农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为磁山文化遗址立起了“粟发祥地”的石刻。1991年江泽民视察河北邯郸时说:“河北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在这里形成……"。

(四)难得的远古真实史料

磁山文化遗址远古史料保存完好、真实是不多见的。磁山文化的发掘真实地记录了八千多年前磁山先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其文明进步的发展程序为举世罕见,为研究原始社会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五)改变世界五大史说

八千多年前的磁山人用勤劳的双手制造了各类生产工具,在长期与自然斗争中积累了经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粟遗物的发现修正了国际专家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的论点,把我国植粟年代上溯了2000年。磁山文化向世人宣告,中国磁山才是粟的发祥地。磁山遗址出土的不同类型陶制品,是我国当时的最早陶器。核桃遗物的出土,打破以往世界公认的核桃是由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它告诉人们,中原核桃的祖籍不在西域,8000多年前已在磁山开花结果。家鸡骨的发现,改变了国际考古专家认为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的结论。告诉世人,世界上最早训养家鸡的不是4000年前的印度,而是8000多年前的磁山人。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论证把磁山文化时间延伸到1万年以前,确定磁山遗址不仅是粟谷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