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文化遗址的16个文化之最

个人博客 500 0

北辛文化遗址的16个文化之最 第1张

我们滕州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了7000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先进的文化地区。总的来说,北辛文化创造了16个文化之最、文明之源。

1、最早的部族村落在这里出现。

滕州最古老的村庄,7300年前的村落,就是北辛。北辛遗址,即薛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从部落到聚落,从聚落到村落,是中华大地上人类最早定居生活的地域之一。北辛先民从莽莽山林中走出来,选择在这片土地上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了1000年左右,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遗址东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丘陵;遗址西部,是浩淼辽阔的湖泊湿地;遗址南北,是一望无垠的平原土地。遗址所处位置,正是山前平原,河岸高地,三面环水,自然生态优美。这里有着充沛的山林资源,有着充足的水资源,有着充分的土地资源。这里可耕、可猎、可渔,是最适宜人类定居的地方。

2、最早的农耕文明在这里出现。

北辛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较为丰富,最多的为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石斧,用于砍伐树木或开垦土地,是一种用途较广泛的工具;其次是石铲,安柄后主要用作翻土。其他出土的生产工具如骨器、角器、蚌器等,其中翻松土地的鹿角锄,点播作物的蚌铲,收割庄稼的蚌镰较多。加工粮食的工具有石磨盘、磨棒、磨饼,这种工具,不仅能脱粒,还能磨面粉。从这些文物遗存中,我们可以看到7000年前,北辛先民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一套包括耕耘、播种、收割、脱粒等较为完备的工具,已经进入锄耕阶段。在一些陶盆的底部发现有粟糠的遗物,在一个窖穴里面还清理出碳化的谷物。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当时的原始农业初具规模,农业生产已是他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得到巩固的重要保障。

3、最早的家庭养殖在这里出现

北辛遗址发掘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羊、狗、鸡等动物遗骸,说明北辛先民已经将动物驯化成家畜家禽,最早的畜牧养殖已经形成。特别是猪的饲养和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粮食加工剩余的糠皮可作饲料,反映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达。

4、最早的渔业生产在这里出现

从北辛遗址出土的陶网坠、鱼标来看,北辛先民已经掌握了结网捕鱼的技术。从木棒砸鱼到结网撒鱼,不仅是一个量的变化,更是一个质的飞跃。从大量的鱼骨、贝壳来看,水产资源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来源。

5、最早的制陶工艺在这里出现。

北辛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表明北辛先民的生活用具主要依靠陶制器皿。陶器种类主要有鼎、釜、罐、钵、盘、盆、壶等。从这些出土文物看,当时的手工业已有专门分工,陶器加工有了固定的作坊,其陶制工艺虽处在原始阶段,但这些器物已从单纯的生活实用性上升到审美的艺术性,无论陶器造型和器物的装饰如陶器上的乳钉纹、堆纹、指甲印纹等,都体现了既实用又美观,其中出土的红顶钵被考古家称为“东方彩陶的渊源”。

6、最早的文字在这里出现。

在北辛遗址出土的一个陶器底部,发现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因为最早的文字就是刻画符号,最早的刻划符号就是象形文字,北辛出土的刻划符号比“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出现过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还要早数百年。

7、最早的厨房革命在这里出现。

北辛出土的典型陶器—盖鼎,是最早的饮具,鼎下有三足:一是说明器物的稳定性,二是烧柴的方便性。鼎上有盖,一是煮饭熟的快,二是保温性能好,三是卫生,饭没有烟熏味。北辛先民由生吞活剥到吃蒸煮的熟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达,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8、最早的酿酒技术在这里出现。

北辛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蒜头壶,是当时的盛酒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粮食通过发酵,蒸馏成酒,人们已经感受到酒的香醇、酒的美妙。特别是1994年冬,在官桥前掌大出土商周早期的酒,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表明这里“历史有酒”。

9、最早的穿衣文明在这里出现

北辛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骨针、纺轮。纺轮可以把植物纤维和动物绒毛为原料进行捻线纺线,从而编织粗麻布,骨针可以缝缀衣服,人们已经从身披兽皮、腰围树叶过渡到了穿衣的文明阶段,不仅如此,北辛先民还出现了服饰,有了贝壳项链和腰挂。

10、最早的丧葬礼仪在这里出现。

北辛遗址发掘的墓葬虽然不多,但在成人墓葬中已经有了随葬品,在发掘的瓮棺葬中,葬具中为一婴儿,掩埋在居住区附近,瓮棺底有气眼,让殇亡孩子的灵魂可以自由出入,反映了最原始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丧葬习俗,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11、最早的房屋建筑在这里出现。

通过北辛遗址居住区发现的房屋基址有明显的柱础痕迹,表明当时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有墙有顶的茅草屋,基本上具备了冬暖夏凉的特征。房屋之间有连接,房屋之内有卧室,有厨房,有仓房,表明了房屋功能的不同。整个居住部落外围有壕沟,用作防止野兽的侵袭。

12、最早的母系始祖在这里出现。

北辛先民建立的氏族部落,氏族成员是按母系的血统来确定亲属关系,这就是当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族外群婚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妇女在氏族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感恩这些伟大的母性,是她们不仅繁衍了后代,而且最早发现并培育了种子,成就了最初的农业种植;通过采摘发现了果实种子,经过点种培育了农作物;通过驯养家畜家禽,始开家庭养殖先河;通过作陶制器、纺线做衣,形成了最早的手工业。

13、最早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里出现。

在北辛氏族部落里,土地、房屋、牲畜以及打猎、捕捞、采集来的食物都是公有的。氏族成员集体劳动,互相协作,即“有活同干,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共当,团结和睦,过着原始的共产主义生活。

14、最早的古薛文化在这里出现。

北辛文化产生在薛河流域中游,薛河是枣滕地区的母亲河,她孕育了薛族,孕育了薛国。造车鼻祖奚仲是薛国始祖,任薛历夏商周至春秋存国1900年;战国时期,薛国又被齐国占领,成为相国孟尝君父子的封地,被称为田薛。战国之初,薛国被设为古徐州的首府,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古薛这块文化热土上,出现了很多先贤名人,如造车始祖奚仲,商汤左相仲虺,相剑大师薛烛,招贤纳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汉代儒宗叔孙通等。他们都在历史上创建了伟业,留下了千秋佳话,创造了丰富的古薛文化。

15、最早的城邦文化在这里出现。

北辛先民经过一、二千年的繁衍生息,开拓发展,氏族越来越庞大,居住活动的地点逐步向西迁移,即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他们又捷足先登,较早跨入了古城方国时代。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差别,产生了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产生了战争,战争催生了城堡,最早的古城就在西康留出现。到了夏朝,薛国的薛城在这里崛起。薛河的上游,还有虎国於兔城,小邾国、郳国郳城,滥国昌虑城,下游有上邳国虺(欢)城、戚城,许多的古城方国在这里产生,创造了辉煌的城邦文化。

16、最早的大汶口文化在这里出现。

北辛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因为在北辛遗址文化层的上方就存在着大汶口文化层,同时在薛河流域和滕州境内有30多处大汶口文化遗址,特别是在东沙河的岗上村,有一处文化遗存丰富的遗址。1955年,滕州骄子、山东大学历史系学生张知寒先生首先发现了这个遗址,1956年山东大学历史系师生前来勘探并发掘了这个遗址,出土的文物据科学方法测定为距今6300至5000年,即大汶口文化时期。由于1957年张知寒先生被错打成右派遣返回家,这个新的文化遗址就没有命名,直到1959年在泰安大汶河边发现并发掘的大汶口遗址命名为“大汶口文化”而取代了“岗上文化”。这是滕州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因为我们滕州境内,从7300年—3900年的史前文化体系,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序列。据有关专家考证,“尽管我国是一个古文化丰富的国家,但在一个地区内可以把新旧石器文化有机的连起来,并形成中国史前文化比较完整的谱系的,还只有鲁南地区。”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