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文化从哪儿来

个人博客 189 0

马家浜文化从哪儿来?

1959年,马家浜遗址第一次发掘,到1975年嘉兴籍考古学家吴汝祚发表《从钱山漾等原始文化遗址看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第一次提出马家浜文化的概念;

1977年,夏鼐发表《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正式提出马家浜文化的命名;

1977年10月,牟永杭和魏正瑾发表《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对马家浜文化及此后的良渚文化进行全面阐述,论述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序列:马家浜—崧泽—良渚。

马家浜文化在发现后,经过近20年才真正确立其在太湖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地位,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马家浜—崧泽—良渚自成发展系列,具鲜明的地域特色。

所以当时参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专家认为,马家浜文化是江南文化之源。

马家浜文化从哪儿来 第1张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内展陈

83岁的姚仲源参加了马家浜遗址的首次发掘,也是发掘简报的执笔者。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马家浜文化是否能称为“江南文化之源”,关键是马家浜文化的承接关系,马家浜文化后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序列清晰,但其前承何处,尚待深入研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在嘉兴市各县(市、区)都做过考古工作。

“太湖流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马家浜文化是江南文化之源,在这里生根壮大,它反映的文化面貌已经不是很原始,它要有个来源。”

他并不是否认马家浜文化在太湖流域是原生文化,但总觉得应有来源,是不是从北方来?它和钱塘江南岸、长江北岸的关系,在马家浜文化罗家角遗址出现白陶,它和湖南的关系,都要深入研究。

“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的序列好像很清楚,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难道就是直接的传承关系?我总要打个问号。”

马家浜文化从哪儿来 第2张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内展陈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敏也认为,研究马家浜文化,要考虑马家浜文化从哪里来,但要放在更大的文化视野下去考虑。

马家浜文化是古越人还是古夷人创造的文化,要重新审视。

马家浜文化陶器组合、用玉传统、种植水稻以及鸟的图腾都与古夷人文化有相似之处,“马家浜文化的来源,可以肯定地讲,不在浙江,而在北方。”

马家浜文化族源问题尚待解决,实际上这也是解决良渚文化的族源问题,同时,马家浜—崧泽的过渡期问题,太湖地区湖东区和湖西区的差异问题,都值得深究,“马家浜文化被称为江南文化之源,如果能够把这一系列的问题搞明白,马家浜文化就不仅仅是江南文化之源,可能是华夏文明之源,或者说是华夏文明之源之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认为,马家浜文化的源头应该在浙江本地找。

他相信浙江境内比较优越的小区域里边,文化的传承多于传播,河姆渡文化的前身经过40多年的研究,他在井头山遗址有了眉目,跨湖桥遗址经过20年的研究也在上山文化找到,所以他推测马家浜文化的源头,可能在桐乡、海宁、海盐等杭嘉湖东南地区。

适用“江南文明之源”说法?

马家浜文化从哪儿来 第3张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落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乃诚第三次参加马家浜文化研讨会,他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重新审视马家浜文化:

奠定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谱系的基础,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发展序列的完善,明确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是自成一系的;

奠定江南地区稻作农业文化的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起居方式、行为方式的传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精神文化、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传统;

奠定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太湖地区模式的基础,“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明的文化演进过程,一脉相承,没有中断。”

马家浜文化称为江南文化之源,在浙江北部到太湖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没有发现之前,这个概念是很好的,现在可能不够妥当,但如果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明的思路来考虑,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适合用江南文明之源这个概念。

马家浜文化从哪儿来 第4张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落成

墨西哥考古专家Tansis建议,马家浜文化的研究不局限于浙江、中国,马家浜—崧泽—良渚的文化序列特别好,可与人类其他史前文明发展序列进行比对研究。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怎么展陈?砖红色的六边形建筑,粗犷而简洁……2019年12月27日落成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2017年5月动工,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是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今年春天对外开放。

马家浜文化从哪儿来 第5张

各地学者专家参观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建江介绍,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是按照原始聚落的理念,采用六边形建筑,砖红色来源于马家浜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夹砂红陶,不带多余墙面装饰,粗犷、简洁的素面墙体,更契合马家浜遗址史前文明的原始味,“不豪华,更着眼于实用性功能,展厅设计符合文物布展的要求。建筑不高,没有台阶,俯卧在遗址上,跟土地的关系更紧密,就像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建筑,更贴近马家浜文化内涵。”

姚仲源曾在1999年参加马家浜文化学术会议时提出,希望以后能够建成马家浜文化博物馆,20年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他在欣慰的同时,希望能吸收周边好的经验,“目前马家浜遗址的发掘还很薄弱,地下资料不够充分,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文化内涵还要加强。家底要清一清,搞清楚嘉兴地区有多少遗址,多少地下资料。”

当天,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落成揭牌,邀请芮国耀担任顾问。

各地学者专家在参观后也各有看法。

张敏觉得有条件可以成立马家浜文化研究院,固定编制、人员、经费,推动马家浜文化研究的深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目前马家浜遗址虽然小,但可以以聚落考古的理念,立足于遗址,摸清遗址的各个功能区,多学科深度参与,不间断地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这也可成为展示的一块内容。

“邀请遗址发掘人作为顾问,这挺好,希望在未来能像解剖麻雀一样,作动态的、持续不断的、多角度研究,把这个遗址弄得清清楚楚,成为所有马家浜遗址研究的范例,成为个性鲜明、生动的博物馆,把马家浜文化的研究推进到深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海明希望博物馆成为推进马家浜文化深入研究的平台和机会。

他建议作为博物馆顾问的芮国耀,在对嘉兴地区马家浜文化遗址作深入的专题调查的同时,将其变成培养嘉兴本土研究马家浜文化人才的机会,“嘉兴本身有很好的工作基础,有不错的考古力量,是否能转化成马家浜文化深入研究的有生力量?”

据陈建江介绍,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展陈基本脉络已经确定,但根据研讨会专家意见,还将进一步收集完善资料,充实文物,丰富展陈,规范文物表述;

另外,今后还要加强马家浜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马家浜文化从哪儿来 第6张

各地学者专家参观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编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本和魂。

文化兴则文明兴,文明兴则城市兴。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嘉兴人文渊薮,文脉厚重。

7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穿越漫漫历史长河,后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点亮了远古江南文明的曙光。

近1800年的建城史,子城的发掘和重大发现,一次次惊喜了禾城市民。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南湖文化、大运河文化……

一部禾城发展进化史,是嘉兴人敬畏历史、保护遗存、拓展文化、延续文明的一曲交响乐。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根和基。

不珍惜历史,意味着忘本,让人找不到来处,看不到未来。

只有全面唤醒文化记忆,才能全面系统传承保护。

只有传承和保护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有恒久的魅力,成为禾城人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的落成,让人看到了嘉兴人传承、保护、活化、发展文化的初心和行动。

我们的“唤醒嘉兴文化记忆”报道,到今天将告一段落。

但传承和保护嘉兴文化,永远在路上。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