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子山遗址- 古祭祀台遗址

个人博客 205 0

羊子山遗址- 古祭祀台遗址 第1张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说到成都地区的古蜀遗存,现在人们都会提到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高度发达的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形态让人对古蜀文明产生无限遐想。令人痛惜的是,曾经还有一处庞大的古蜀遗迹因为历史原因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令那个神秘的年代愈发神秘。这就是羊子山土台

1952年,在修建宝成铁路时,发现了成都驷马桥北这处平地突然隆起的土丘。据主持发掘的西南博物院(现重庆博物馆前身)勘查测绘,当时此地为一片高地,其上分布着一些毗邻的土丘,中间最高的是羊子山,高约10多米;在它的北面约数10米还有一座小羊子山;东南、西北面都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土丘。

从1952年到1956年,西南博物院工作组和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羊子山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明代的墓葬200多座,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彼时考古发掘重点在墓葬清理,后发掘至中心底层部位时,发现有规则的层土现象,确定为一座大型人工土台建筑,并有多件旧石器出土。可惜的是,当考古学家意识到羊子山底层原来是一座由土坯和夯土构筑而成的土台基址时已经晚了,仅存中心部份, 40米左右见方,7.5米高的土堆了。更令人惋惜的是,附近砖瓦厂不断在土台取土,不到三年功夫羊子山土台被夷为平地!

我们现在只能遗憾地认为受当时条件和视野所限,主持考古发掘的专家们没有对这一处重要的古蜀遗址深加关切,致使这一宝贵的遗迹湮灭于历史中。

现在我们只能从1957年西南博物院王家祐和杨有润两位先生的《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清理报告》中,去想象那个远古时代的场景了。

羊子山建筑物的全貌已不可再现,专家们根据当时现场清理推断这是一座方形三级土台,每层还有登台的台阶。台身底部103.6米见方,总体积有3万多立方米。土台废弃后,叠压历代墓葬。

在土台基址下的地层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遗物是5件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这是成都平原极少见的史前遗物。据研究,这几件石器距今的年代在1万年左右,可能是迄今所发现的成都人最早的遗物!

而从土台出土的陶片判断,其年代也应不晚于商代。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成都地区虽然在商代即有聚落存在,但这个时期的成都到处还是湖沼洼地,河流纵横,地湿水多,还不是一个适宜建立都邑的地方。随着后来气候变化,逐渐干燥,原先为水泽河沟分割的小聚落得以连接成大聚落,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都邑。到了蜀开明王朝的后期(大约在战国早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具备,成都也成了蜀国的首都,从此开始了它的二千余年的繁华。 羊子山土台位于古成都的北门外,它的建立及使用应当与在成都建都的开明氏紧密相关。

在羊子山土台基址之上,考古发现破坏土台的墓葬均在战国后期以后( 即秦灭蜀以后),这也是土台当为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氏所建的有力证明。

从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现已发掘出的夏至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已为数不少,文献中记载的晋灵公九层台、楚灵王章华台、燕昭王黄金台、吴王夫差姑苏台等都是春秋后期建筑,可以说高台建筑是那个时期的建筑时尚。考古学家把羊子山土台的始建年代定在开明氏统治时期,或更具体地定在开明氏建都成都之时,也与中原王朝高台流行时间相吻合。而羊子山土台无论从建筑物的体量与高度来说,都是当时的冠军。土坯工程技术和夯土技术也领先于同时期中原遗址。

羊子山土坯边墙的砌筑规模宏大,中心一台,平铺齐缝叠砌,粘合剂用灰白色细泥浆,粘接紧密,填土夯筑后浑为一体,数千年后清理时边墙依然整齐。这样的土坯工程技术无疑在当时是属于领先地位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关于这座土台的用途,王、杨两位先生的清理报告认为这座三级四方无屋榭的土台,“它的用途亦当是观望或者为集会、祀典之所”。结合广汉三星堆遗址研究和后来的金沙遗址的发现,我们现在知道夏商时期的古蜀国已经是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出土的金杖、金面罩、大型铜人、铜面具、铜神树以及太阳神鸟等等都与中原文化相异而又有联系,古代蜀国也有以巫觋通天地的萨满式原始崇拜。羊子山祭坛是一处古蜀国用于宗教祀典的神圣场所。

羊子山祭祀台如果还留存至今,也会和三星堆、金沙遗址一样成为古蜀文明的重要证据,昭示出这个与中原文明迥然不同,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独特文明形态与黄河文明、良渚文明一样是上古文明的重要源头。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