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仰韶 | “黄帝定星次”与仰韶彩陶的日月星纹饰叠合

个人博客 219 0

文 | 王见宾

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这是亿万炎黄子孙虔诚的共识,早在1955年,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黄帝)这些传说,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大致有迹象可寻,因之推想仰韶文化是‘黄帝文化’。”

如是,仰韶文明找到了人,黄帝时代找到了根。从此,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

看《黄帝与仰韶》,解千古之问。

本期嘉宾徐海亮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员、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利自然科技实际工作、教学科研工作。参加“七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明`民国黄河图幅,参与黄河文化丛书《黄河史》编著,撰“自然篇”。农田水利研究方面,出版《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环境·水利的关系》和淮汉陂塘水利兴衰多篇论文,于首届国际农业考研学术会交流。环境·水利方面,撰写《黄淮地区的水利衰落与环境变迁》《中州历代森林变迁》《中国水环境问题》等学术论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项目集体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夫人轩辕彦,文化人士。 

黄帝与仰韶 | “黄帝定星次”与仰韶彩陶的日月星纹饰叠合 第1张

(徐海亮先生与夫人轩辕彦女士)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仰韶时期的许多彩陶,具备明显的日、月、星纹饰。以至于考古学家把这里称作——星空下的村落。

对日、月、星的认识,始自黄帝时代,史多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刘昭《补汉书》说:“黄帝定星次,即今《尔雅》所记十二次与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黄帝创之也。”《后汉书·天文志》注说:“黄帝分星次,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微星万一千五百二十。”黄帝将天上的星星分为常明、可名、微星三种。

也有一些史书,认为真正定星位、星次的不是黄帝,而是他的大臣鬼萸区,但是时间范围在黄帝时代,终归正确。

考古学上,黄帝时代,新郑具茨山一带岩画刻画有北斗星图,和上述大河村遗址的天象彩陶图案一起。成为我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天象图案,说明在中原地区的有熊国在仰韶时期已开始“观象授时”活动。

徐海亮先生与夫人轩辕彦女士研究发现,所有陶体上的绘制,都与6倍数有关——六角星纹、六瓣纹,根据出土残片复原的一件距今约5000年彩陶钵,在钵的肩部一周绘有12个放射光芒的太阳, 还有总体为6倍数的圆圈、圆点、方块,梳齿纹……

这是不是偶然?!

轩辕女士认为,“不只是大河村,郑州地区其它仰韶文化遗址中也有类似的彩陶纹饰。这些纹饰被考古人认作天象纹,其中的6倍数关系或许也是纹饰是天象纹的证据。具茨山上有多幅圆穴类岩刻,这些岩刻又多是6的倍数尤其是2倍数组合,其中有2排12圆穴、2排24圆穴、3排18圆穴、6排36圆穴等。此外,还有梅花状的环圆形组合,周围刻6个圆穴,当中放一个较大的当圆心。这些图案,显示出数量的确定性、目的性,也许还包含乘法、乘方的运算。

根据《史记》的记载:“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迎日推测,即指迎向太阳观察天象,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推算即将到来的节气时日。据说黄帝的一双巨型脚印,还留在迎日推策的山崖处。

“其实,早在伏羲时就有了历数。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轩辕黄帝根据太阳运行用‘策’推演天时。‘策’即是筹或筹策,用草木制成的6寸小棍,这种带着6数的小棍或许是最原始的‘计算机’。运用筹策的计算称为筹算,南北朝时祖冲之算到圆周率小数点第8位,也用了筹策。

“我们现在的时间单位,何尝不是6的倍数?1年12个月;1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我国特有的阴阳合历的农历,1年还有24个节气。原因很简单,日、月、地等星球都是近似于可以用360度来量度的球体,其平面或立体都可以6、12、36的公倍数度量;天文数学基础的球面三角关系也立足于360度和6、12的公倍数。

那么,具茨山圆穴数岩刻与大河村彩陶纹饰有关吗?它们的主人是谁?

岩画专家在南阳等地考察,也发现了类似具茨山岩刻的刻画。在伏牛山区的叶县、泌阳县、方城县、淅川县、南阳市、镇平县、南召县、舞钢市等地也存在。有意思的是,目前发现或发掘的具有大河村类型文化特征的遗址,除洛阳王湾和郑州大河村外,还有荥阳的青台、点军台、楚湾、河王村、新郑的唐户、唐河的寨茨冈、茅草寺、镇平的赵湾、登封的石羊关、临汝的大张、禹县的谷水河等二、三十处。

这些具备类似特征的岩刻作品,是否能归并到仰韶时代大河村文化类型,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定论。

徐海亮夫妇的观点认为:“数量众多的天文遗迹遗物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晶。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岩刻与彩陶纹饰6倍数关系的契合,岩刻的分布区域与大河村类型的重合,是不是意味着发生于同一时期,有着共同文化背景的族群留下了这些宝贵的遗产?

“黄帝时代是传说中大发明大创造的时期,彩陶天象纹与具茨山岩刻就是那时天文历法飞跃发展的证据。

- END -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