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匼河遗址的故事(下)

个人博客 364 0

我与匼河遗址的故事(下)

薛军福

当你和我消失在幕后的时候,

这世界还将长久地留存。

它看待我们的来去,

正像大海里投入一片小小的石头。

——[波斯]海亚姆《鲁拜集》

上文链接:我与匼河遗址的故事(上)

三、贵妃池与白沙沟

绵延数百里的中条山自东北向西南方向逶迤而来,终于和穿过晋陕大峡谷冲出龙门的黄河迎头相遇,从而在中条山西南端与黄河相接处形成了“苍然突兀”的雷首山(当地称为龙头山),山下即古史记载的“舜渔雷泽”处。

我和匼河遗址的故事(下) 第1张

中条山西南端雷首山

(摄影:薛军福)

独头村就位于龙头山北侧山脚下,独头涧穿村而过将这个小村庄分成两个部分。古时沿着驿道从蒲州往南到龙头山,但见“雷首一丘突兀当路,卧临大河,内穿峻坂,东接夷齐祠,南达潼关”,龙头山因而又名为独头山,独头村之名即源于此山。据《新唐书》,杨贵妃本弘农杨氏,徙籍蒲州,遂为永乐人;据《蒲州府志》,“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元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

我和匼河遗址的故事(下) 第2张

从黄河滩远眺独头村

(图中左侧半山腰为望河亭,摄影:薛军福)

匼河遗址群十一个地点中位于独头村的有四个地点,分别为位于独头后涧河的6052地点、位于“独头南沟”铁路东侧的6055地点、位于独头咸水沟的6056地点和位于独头北沟的6058地点,其中6056地点是重点发掘地点,也是匼河遗址群中国内外学者曾多次发掘并进行重点研究的地点之一(另一重点发掘和研究的是位于匼河涧的6054地点)。由于独头村附近的匼河遗址较多,这四个匼河遗址地点又被称为“独头遗址”。

我和匼河遗址的故事(下) 第3张

跨越独头涧(后涧河)的南同蒲铁路

(摄影:薛军福)

6052地点所在的独头后涧河即独头村东侧的独头涧,沿着独头涧上溯数公里即是舜南涧,和西侯度遗址就近在咫尺了。这里沟壑较深,地层出露良好,涧里常年流水,独头村在铁路以西村子以东还修建了水库,灌溉附近的农田。

6055地点紧邻南同蒲铁路,《匼河》一书将此处称为独头南沟不确切,事实上只是铁路东侧的一个小山凹。七十年代修建了庙风公路(庙前-风陵渡)后,这里也是庙风公路距离南同蒲铁路最近处,地貌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我往返首阳站走在铁路东侧的路肩上,经常见到两米开外竖立在公路西侧护坡底部的“匼河遗址六零五五地点”标志。 

我和匼河遗址的故事(下) 第4张

与黄河T形相接的沟壑——咸水涧

(摄影:薛兵山)

位于独头北沟的6058地点与上源头的咸水涧只隔一个山头,紧邻庙风公路,我上小学时曾经去过。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操场上新建了一些体育设施,跳远用的沙坑需要堆满沙子,于是学校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个布袋,由老师带领从学校出发往东南方向走了三里地到当地称为白沙沟的地方,老师们用镢头刨出白沙,学生们每人装一布袋白沙背回学校,倒进沙坑,坑里就铺满了洁白的细沙。多年后在北大读了匼河遗址发掘报告,又向父亲求证,我才认识到白沙沟就是独头北沟,也就是匼河遗址最北端6058地点所在地。后来到海滨看到白沙,我也奇怪我的家乡地处内陆,山沟里何以会有白沙,也许就是远古的河湖相堆积所致吧。

我和匼河遗址的故事(下) 第5张

位于白沙沟的匼河遗址6058地点

(摄影:薛兵山)

匼河遗址6056地点所在的独头村北咸水沟口,西邻南同蒲铁路,沟口北侧的“匼河遗址六零五六地点”标志距离铁路不过几十米,也是我以前沿铁路往返首阳站多次路过之处。七十年代末修建公路,公路从铁路东侧穿过,6056地点就处于公路与铁路之间了。咸水沟因沟口泉水有咸味而得名,就连沟里长的一种可食用的野菜也有咸味。咸水沟北侧紧邻上源头村的咸水涧的水虽也发咸,但其咸味与咸水沟的水相比也要逊色不少。据父亲讲,过去咸水沟泉水出水量大时形成的水潭很深,远望颜色发黑,称为“黑水潭”。沟里有一种土呈灰白色,过去附近的村民刷墙时就用这种“白土”加水搅匀刷墙,粉刷之后比水泥的颜色稍浅,呈灰白色,看起来也很清爽,因此这里又名“白土沟”。

独头村是杨贵妃故里,据当地传说杨贵妃年幼时曾根据神仙的指点,在咸水沟的黑水潭坚持早晚洗头数年,终于医治好了脱发的毛病,长了一头浓密的黑发。九十年代末当地开发旅游项目, 在铁路与公路之间的黑水潭建起了亭子,架起了小桥,颇有江南小景之韵,名之曰贵妃池。贵妃池南侧的山头上建有望河亭,可以欣赏“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的胜景。

我和匼河遗址的故事(下) 第6张

位于贵妃池(咸水沟)的匼河遗址6056地点

(摄影:薛兵山)

匼河遗址中,位于匼河涧的6054地点和位于独头咸水沟的 6056 地点是重点发掘和研究的对象。继1960年的发掘工作之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陈哲英等于1980年10月15日-11月20日对6056地点又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石器、哺乳类动物化石。在发掘期间,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都先后到此考察地层剖面。1988年9月和1990年8月,陈哲英、丁建平、杜水生等专家继续在这里考察发掘。1993年5月,美国、加拿大考古专家也来此考察。

根据吴文祥、刘东生、陈哲英《匼河旧石器遗址 6054和 6056地点地层的再研究》一文,6056地点剖面位于永济县(现永济市)首阳乡(现韩阳镇)独头村东北的咸水沟沟口的北侧 ,距 6054地点约 3km。地层层序由上而下为:

1.马兰黄土,浅灰黄色粘土质粉沙 ,疏松多孔 ,块状构造 ,孔隙发育 ,见垂直节理,厚27.5m;

2.灰黄色—灰褐色细粉沙 ,发育 6—7层钙板 ,钙板厚约 3— 6cm,间距 20—15cm,与上层为渐变接触,厚 2.9 m;

3.灰白色粘土质粉沙 ,不显层理 ,与上层渐变过渡接触 ,石制品开始出现 ,厚1.6 m;

4.灰褐色—灰黑色粉沙质粘土 ,颜色由上至下逐渐加深 ,不显层理 ,下部见少量小砾石 ,产石制品及化石碎片,厚 2.8m;

5.砾石层 ,大小为 2—10cm,砾石成分以石英岩为主 ,其次为石英砂岩、脉石英等,分选一般 ,磨圆度较高 ,多为磨圆—次磨圆状 ,松散无胶结 ,上部出土少量石制品 可见厚度 1.2 m。

我和匼河遗址的故事(下) 第7张

上图见吴文祥、刘东生、陈哲英

《匼河旧石器遗址 6054和 6056地点地层的再研究》

 6056地点是在我国旧石器考古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匼河旧石器遗址群的一个代表性遗址,其年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学术界对匼河遗址群6056地点年代看法有三种: 一种是年代较老甚至达到百万年;二是年代和大荔人遗址相近, 即中更新世;三是相对较晚, 即晚更新世早期。近年来,还有专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黄土地层和文化层进行系统地光释光年代学测试,来研究6056地点旧石器文化遗迹的年代。

 在“中国”这个观念还未形成前,人类早已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活动。他们从旧石器时代茹毛饮血,渐渐懂得栽种、畜牧,自己生产食物,也开始群居,发展出多元的地区文化。经过分分合合,这些地区文化逐渐聚合为几个主要的文化系统,成了日后中国文明建构的基础。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发展》,湖南人民出版社

主要参考资料

[1]贾兰坡、王泽义和王建著《匼河——山西西南部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196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2]《芮城县志》,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3]王益人《晋西南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现状及其展望》,载于2018年11月《人类学学报》

[4]吴文祥、刘东生 、陈哲英《匼河旧石器遗址 6054和 6056地点地层的再研究》,载于2001年10月《地层学杂志》

[5]吴文祥、胡素芳、李虎《匼河旧石器遗址群 6056 地点的地层年代》载于2008年2月《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6]李炎贤《匼河石制品的时代和原始性问题》,载于1990年5月《人类学学报》

[7]刘平 、Reidar Lovlie(挪威卑尔根大学)《匼河遗址 6054 地点黄土 -古土壤剖面磁性地层学的年代研究》,载于2007年9月《地层学杂志》

[8]陈哲英《独头旧石器的新发现》,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山西省考古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9]陈哲英《记贾兰坡先生在山西的一次考察》,载于2008年第四期《文物世界》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