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匼河文化,探访风陵渡匼河村

个人博客 809 0

溯源匼河文化,探访风陵渡匼河村 第1张

匼河村坐落于风陵渡镇西部的黄河岸边,滔滔大河孕育了这里灿烂的古老文化。这里有距今六七十万年前人类活动的匼河遗址,有春秋时期古城遗址羁马古城。独具特色民俗表演的“背冰亮膘”至今犹兴,还有《匼河遗表》传世。

独特匼河 “匼”字由来

匼河村村名“匼”是周匝环绕的意思,白居易在《仙娥峰下作》中称“参差树若插,匼匝云如抱。”“匼”字本义为缠绕,在古书中用例很少。在《康熙字典》载:匼,邬感切,音闇。但匼河本地人却是把这个字读成kuo(阴平)。这个读音与《康熙字典》中所载的古音不合。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卷一:正部入声,匼,苦合反。这个音与匼河村的读音正好对上。这是一个《康熙字典》失收,但保留在现代地名中的古音。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她的名字并不叫黄河。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她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而“匼河”就是周匝被黄河所环绕的意思。

女娲创世 “泥人”再生

匼河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风陵渡匼河村附近。东南距风陵渡7公里。1957年发现,1960~1980年,由贾兰坡主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5次发掘。遗址为河湖相沉积,匼河一带冲沟发育,地层出露好,文化遗物埋藏在中更新世红色土及其以下的砂砾层或泥灰岩之中。上复离石黄土约50米,其范围北起独头北沟,南涧口南沟,长达13公里,共有文物出土点11处。出土有砍削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石球、石片、石核等石器,又有肿骨鹿、扁角鹿、德氏水牛和东方剑齿象等动物化石。

其石器组合代表一种文化性质,称匼河文化。时代为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匼河文化以大石片制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其晚于西侯度文化,而早于丁村文化,在文化发展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匼河文化是西侯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比西侯度文化有明显的进步。西侯度遗址是一个孤立的文化遗址,而匼河遗址则是以匼河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并非孤立的文化遗址。

与匼河文化共存的动物化石中,象、野猪等动物的存在,表明当时匼河一带系茂密的森林,附近还有开阔的草地;而从软体动物“对丽蚌”、水牛等判断,附近亦有湖泊、沼泽和河流。水牛和象是喜欢温暖和湿润的,而披毛犀是喜欢干燥和凉爽的,它们的同时存在,说明当时基本上属于温带气候,与华中区接近。匼河文化的主人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经济生活。

曾有学者咏诗云:“晋南文物不寻常,史迹绵延万古长。猿人更有猿人早,哪论唐虞与汉唐”。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创世女神,大地之母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而黄河岸边的远古先人活动地的匼河族群也对黄土有着特殊的感情。匼河村有一刘姓老人,早年间以在黄河岸边打鱼为生,其孩童时就经常在黄河岸边捏泥玩耍,成年后更是对捏泥人爱不释手。但因自身是普通农民,又身在农村,虽然所捏泥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如明珠暗投,不被世人所知晓。但老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家人的支持下一如既往的从事泥人艺术。还在以往基础上不断创新,所捏泥人暗藏机关,眼睛胳膊均可以活动,堪称泥人中的机器人!

背冰亮膘 泰山庙会

春寒料峭时,匼河人有一项传之久远的习俗:“背冰亮膘”。顾名思意,“背冰亮膘”就是由当地的壮汉,光着上半身背冰块进行表演。活动高潮时,锣鼓声高昂激越,人们化装成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与传说中的神仙、大圣,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极像一副动人心魄的开天辟地的情景,背冰大汉光着上身,手持大刀,身后背着冰块,威风凛凛,豪迈而有气势的行走在队伍中。充分展示了这方古老大地上的先民粗犷强悍,勇于和自然抗争的精神!

关于背冰习俗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

其一,传说大约60万年前的“匼河人”时期,由于当时的生活极其艰苦,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很早就明白,要想获取能够维持人类种族存在的必要食物,就必须靠强健的体魄,战胜来自大自然的一切灾难和挑战。相传,匼河人在部落内部十分重视训练捕猎基本技能。第一项是投掷,第二项是奔跑和攀援,第三项是负重,背冰可能是负重训练的一项内容。

其二,传说是东汉建武帝时,黄河水泛滥成灾,当地居民深受其害,流离失所,难以为生。东岳大帝黄飞虎神威显灵,迫使黄河水后退数十里,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为纪念功勋卓著的泰山神,匼河及附近的阳贤、西阳三社村民,集资修建了一座泰山神庙,并改村名为永宁堡,希望永远安泰平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三社村民大兴祭祀活动,期盼神灵保佑,去灾降福,人寿年丰。圣诞这天,从献殿至大殿门前,要摆设3排供桌,有二三十张之多,各类祭品陈列。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二月初四。而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有许多强壮小伙背冰、背碾参与到祭祀活动中。       

其三,传说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蒲津渡,清军强拆民房以备点火防御。太平军将领相福录(匼河旁长旺村人)献策凿黄河冰,并以二百精兵化装绵羊背冰灭火,成功灭火破城。相福录解甲归田后,组织村民破冰、背冰反映当时的场景,自咸丰年间传承至今。

这三种传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原始先民与大自然抗衡需要强健体魄是背冰习俗的最初来源。而泰山庙会使他从体能训练最初含义发生改变,而太平军的传说使背冰成为匼河、长旺两村的一项特色民俗活动。

羁马古城 匼河遗表

羁马古城在匼河村北垣,周长3000米,西靠黄河岸,东、南、北三面均为30米深之土沟,现仅存东、南两面残垣。东城垣长450米,北城垣253米,墙基14米,最高为7米,顶宽为6米,夯土层8-10厘米。城址北部曾出土有晚商、周初陶片,三棱铜箭簇等物。

溯源匼河文化,探访风陵渡匼河村 第2张

关于羁马古城的文献记载出自《左传》,“秦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之。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郤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意思是秦国因为令狐战役失败的缘故,又于(鲁文公十二年)冬季,进攻晋国,夺取了晋国的羁马。晋国抵抗秦国的进攻,赵盾统率中军,荀林父为副。郤缺统率上军,臾骈为副。栾盾统率下军,胥甲为副。范无恤为赵盾驾驭戎车,率军追击秦军到达河曲。

《匼河遗表》亦名《匼河遗诏》。腊月初二,傅御兵变,援军未至。初三,弹尽粮绝,十里围城,叛军总攻,高帝率将士三千突围,至匼河,不足十人,无路可退,乃作《匼河遗表》自刎江边。这里的高帝是指西誾(公元931—957)高帝长天龙奇(公元908—955)昭平元年(公元931年)誾高帝率兵平定史氏政权之乱,复国号誾,史称西誾。誾(公元875—957),汉族,长天氏,共传八帝【建元帝、始祖、恒帝、宣帝、高帝(前)、衰德帝、高帝(后)、玄帝、少帝】,五代。分为东誾(公元875—927)、中誾(公元927—931)及西誾(公元931—957)三段。初定都稷山县,后迁都郇阳(今山西临猗县)、舜(今山西永济)。政治上郡国并行制,沿袭汉朝官制。土地上沿袭唐代“租庸调制”,文化上使用科举制度。同年周世宗柴荣举兵一举扫平大誾政权,誾灭。正史上对誾朝无明确记载,仅在晋南地区流传着一些关于誾朝的传说及手抄本《誾志》,其存在与否尚待考察。

除《匼河遗表》之外还有匼河遗诗传世:

浪涛兮兮鸥涟漪,浊浪嚯嚯溢沙堤。

兵起田州覆鲁蛮,情告花离别恋君。

奸魑贼魅恶鬼行,正星义宿飞将凌。

乱臣贼子名俱灭,子嗣绝代历尽亡。

烈火燎原焚奸冢,铁骑踏灭幽冥花。

远古与现实,迷信与文明,正史与传说,在匼河古村相互融洽渗透,演义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着人类与自然既和谐又抗争的绚丽画面。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