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 半坡遗址

个人博客 282 0

新石器时代 · 半坡遗址 第1张

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浐河东岸的半坡村。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兴邦主持进行5次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由该所和半坡博物馆编著了考古报告专刊《西安半坡》(原始公社聚落遗址)。

文化遗存分早晚两期。早期遗存内涵丰富,也最典型,半坡类型即以此而得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晚期遗存很少,称西王村类型或半坡晚期类型。

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大规模地揭露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为复原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1957年在此建成了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半坡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聚落布局与房屋建筑

半坡类型的聚落范围,大体上作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圆形。房屋和大部分的窖穴、家畜圈栏以及小孩瓮棺葬群,集中地分布在聚落的中心,约占地3万平方米。

居住区分两片,可能分属氏族内的两个群团或经济共同体,每片里有一座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住所兼作氏族成员的聚会场所,周围是小的居室。

两片之间以一条深1.5米、宽2米的小沟道为界。居住区外,围绕有一条深5~6米、宽6~8米的大防卫沟。沟外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烧陶的窑址。半坡类型的房屋46座,除少数为方形、长方形外,绝大多数为圆形,各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的,其基本特征是:

房子的门道与屋室之间,有一个两侧围起小墙的方形门坎,房子中心有一个灶坑,有1~6根柱子,居住面和墙壁都是用草泥土抹成。方形和长方形房子有15座,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约160多平方米。

圆形房子31座,直径一般为4~6米,大多数圆形房屋墙壁是用密集插排小木柱编篱涂泥作成,有的还用火烤得很坚固。窖穴夹杂分布在房子之间。家畜圈栏两个都作长条形。陶窑6座分属于横穴和竖穴式两种,都较小,窑室直径1米左右。

文化遗物和农作物家畜遗存

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

生产以农业为主。多处发现粟的遗存。一件小陶罐里储存有炭化菜籽,经鉴定为芥菜或白菜一类的种子。主要家畜是猪、狗,鸡和黄牛可能也已家养。

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

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

弦纹和彩纹。彩纹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其中不乏工艺价值较高的珍品。

在圜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装饰品有用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环、璜、珠、坠、耳饰、发饰以及镶嵌饰等。

墓     葬

发现半坡类型的成人墓葬174座,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少数为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另有2个男子、4个女子的同性合葬墓各一座,一般认为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随葬品多为日用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

成人墓中发现有把死者手指或足趾骨埋于填土或放在陶器内的现象,有人认为当属“割体葬仪”。小孩盛行瓮棺葬,有73座,以钵、盆与瓮相扣合,常在器底凿一小孔作为灵魂的出入口。在居址范围内还发现3座幼儿土坑葬。其中一座女孩厚葬墓,不仅随葬品丰富精致,而且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

至于半坡晚期类型遗存,发现很少,陶器主要是平底瓶、平底钵、平唇浅腹盆和饰弧线纹的彩陶。有人认为,半坡遗址中还包含很少的庙底沟类型遗存,可分作半坡→庙底沟→西王村3期。这个问题还在继续进行讨论。

拨开层层泥土 重现璀璨的古代文明

跨越时空隧道 展露历史的真实面貌

往事娓娓道来  

秘密层层剥开

零距离触摸古代文明 

面对面感受历史故事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