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的太阳鸟- 为何成为成都的图腾?

个人博客 576 0

2001年,金沙遗址的惊世发现,开启了成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代”。随之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既是金沙的镇馆之宝,也是每一位参观者心之神往的打卡圣地。这件含金量高达高达94.2%、重20克的金箔,诉说着古蜀人的黄金崇拜,以及对太阳和阳鸟的信仰。

金沙遗址的太阳鸟- 为何成为成都的图腾? 第1张


2005年8月16日,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时也是成都城市标志的核心图案。 

2011年12月,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确定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

中国文化遗产纪念雕塑↓

金沙遗址的太阳鸟- 为何成为成都的图腾? 第2张

这件雕塑作品在原物的基础上放大了近30倍,游客们常在此合影留念,各类活动也常在此举行。

成都中心——天府广场↓

金沙遗址的太阳鸟- 为何成为成都的图腾? 第3张

2007年,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国家一级博物馆 。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有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象牙等馆藏文物共223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6件(套)、二级文物374件(套)、三级文物1429件(套)。

镇馆之宝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外径12.53,内径5.29,厚0.02(单位:厘米)

金质,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该件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古蜀先民金器制作工艺、青铜文明以及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大金面具↓

长20.5,宽10.4,高10.7,厚0.08(单位:厘米)

金质,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文明、金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

上端长6.94,下端长6.3,上孔径5.55,下孔径5.14,高 22.2(单位:厘米)。

透闪石软玉。青色,质地温润,透明。器表有因钙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化现象,白化的纹理多沿玉石矿料原有自然裂纹扩散。器表还有条状的浅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状沁斑。该玉琮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器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分为十节,每节雕刻有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示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分别表示眼睛和眼珠。长方形的短横档上有形似卷云纹的几何形图案,表示鼻子。在其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长袖飘逸,袖上还有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仿佛正在舞蹈。孔内壁两头大中间小,为双面钻孔而成。器内外打磨抛光,玉质平滑光润,制作十分规整。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石虎↓

长28,宽8.88,高20.03(单位:厘米)

蛇纹岩,灰黑色,石料上有大量的灰白色条状斑纹,石料的自然斑纹近虎斑纹。虎呈卧姿,昂首,嘴巴大开,正视虎口呈方形,四角各雕一个硕大的三角形犬齿,上、下颌各雕四颗门齿。喉部保留管钻痕,侧视虎的口呈三角形,上、下颌各雕三颗门齿,虎口的后部两侧又各有一个小钻孔。虎额的两侧各阴刻五道胡须,其后阴刻两个"目"字形眼和三角形卷云耳,两耳间又阴刻四条平行线纹。直颈,虎头和颈较虎身大,略显夸张。前爪前伸,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臀部有一圆形小孔。腿与身之间往臀部延伸形成一条凹槽,与臀部孔下的一条凹槽将臀部分为六部分。石虎威猛而狞厉,自然而拙朴,在静态之中蕴藏着动感,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确实是商周时期不可多得的石刻圆雕艺术精品。

馆藏精品

商周有领铜璧↓

直径11,孔径6.5,高1.8(单位:厘米)

青铜质,器呈圆环形,中间圆孔较大,孔壁凸起成高领,器壁内凹,剖面呈Y形。环面平整较窄,环缘规整。素面。这类器物不见于国内其他遗址及墓葬中,从其形制来看,不像是其他器物的附件,可能应是商周时期古蜀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种礼仪性用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青铜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铜人形器↓

长 4.54,宽 1.37,高 10.35(单位:厘米)

青铜质,整体形如一个直立人,表现从肩部以下。胸部一个大圆孔,双手下垂至腰间以下。瘦削的上身,双腿粗短外撇,双足外展。两侧肩部和小腿近足部各有一个小圆孔。正面凸起,具有立体感,反面内凹。其使用功能不详。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青铜制造工艺及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商周“V”锋长援直内玉戈↓

长 27.60,宽 5.65,厚 0.77(单位:厘米)

透闪石软玉,质地温润。白色,半透明,夹杂大量黄褐色、青灰色沁斑,色彩丰富艳丽。整体平面形状呈长条状,宽体。锋尖分出极小叉口,援身较长,上下边刃较直,向前锋处缓收,器身中部较厚,边刃较薄,阑部分主阑、附阑、阑间饰三部分,中间有单面钻圆形穿孔。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较为复杂,主阑两侧分别饰有三兽首形齿饰,突出器外,附阑两齿,较主阑稍宽,阑间两侧各饰有二组台阶状齿饰,较主、附阑窄,每组两枚齿饰,整器制作精细,打磨光洁。该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