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的魅力】专家考察手记

个人博客 253 0

【专题】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考察

4月2日下午,由兰州城市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甘肃网、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陇中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调查活动在秦安县正式展开田野调查,4月3日,调查组走进熠熠生辉的大地湾,对这里厚重的文化展开深入调查。

【大地湾的魅力】专家考察手记 第1张

        位于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的大地湾遗址,是8000年前原始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首创文明的历史见证。悠悠岁月,漫漫长河,大地湾数千年怅然沉睡。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终于翻开了这部尘封已久的史书,展现了原始人类创造历史、书写辉煌的精彩画卷。

  世界上诸多重大发现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当种种偶然的因素相结合成一种必然时,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往往就会拱土而出。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组织的泾渭文物普查小组工作人员途经秦安县五营乡,夜宿当地小学时,在校舍窗台上意外地发现了几件仰韶文化彩陶,工作人员询问出土地点,当地老乡称在“大地湾”时有出土,大地湾遗址因此被发现。

  那是1976年4月的一天,二十岁刚出头的张德禄和大伙在村旁陡坡地修梯田时,突然用铁锨翻出一个奇特的“花瓶”——头是女人头,惟妙惟肖;身为葫芦身,通体彩绘。他出于好奇,就将这个“花瓶”带回家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柜子上。1978年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来到邵店村,与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一道开展文物普查收购工作,张德禄便将“花瓶”上缴给了文物普查小组。现年56岁的张德禄提起这段如梦如烟的往事时感叹不已:“要是当时一锨背敲下去,或者听家人的话扔掉,那就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人头型器口彩陶瓶是原始社会杰出的艺术珍品,它问世后,随即揭开了大地湾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从1978年至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为期七年的考古发掘,1995年又进行了补充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4752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类房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窑穴325个,墓葬79座,窑址35个,沟渠12段。累计出土器物8367件,其中陶器4204件、石器1937件、骨角牙蛙器2226件。1990年至200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面开展了整理和编写大地湾发掘报告工作,于2006年正式出版。

  水是生命的源泉。清水河古称略阳川水,是葫芦河的第一大支流。先民们在远古的生活中都会“择水草而居”。大地湾发掘出土的房址、墓葬、灰坑均位于较宽阔的河旁二级阶地,这里依山傍水,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宜于农耕,既可躲避洪水的侵袭,又有取水的便利,周围台地可供农作物生长,附近的山坡是狩猎的理想场所。无疑,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先民的定居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火是文明的象征。2007年5月16日傍晚,大地湾原始复原村落的草地上,一堆堆篝火熊熊燃起,一群群披头散发、树叶蔽体的男男女女围站在一起戏耍嬉闹,突起的火苗映红了他们的脸膛,毕毕剥剥的声响平添了几分幽趣,那悬着的猎物被烧烤得流油溢香……这是摄制组组织天水市艺术学校12名学生演绎再现大地湾先民古朴而浪漫的生活场景。原始先民对火情有独钟,他们在筑造的房屋前堂都掘有一个火坑,它既可以御寒保暖,又可以防范野兽的侵袭。在火坑的后端还凿有一个小洞穴,专门用于保存火种。

       房屋是定居的标志。从大地湾遗址发现的各类房屋建筑看,当时的人们早已脱离了洞穴或树木之上的居住方式,开始修筑房屋以顺应定居生活。他们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全穴居到半穴居再到跃升地上实现屋居的过程,地面也由草泥土演变成坚硬的料礓石或平整的白灰面建筑,这时还出现了套间或多间房屋。值得一提的是,集中体现当时建筑水平的当属F901大型殿堂式建筑。

作者:冯喜成

标签: 考古遗址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